为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配套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环保部近日发布了《土壤和沉积物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微波消解法》(HJ832-2017)、《土壤和沉积物硫化物的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HJ833-2017)、《土壤和沉积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834-2017)和《土壤和沉积物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835-2017)四项土壤污染评估、监测的环保标准,土壤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1.体系日趋完善,土壤修复市场扩容
我国土壤污染情况严重,土壤总超标率为16.1%。根据统计局2014年中国土壤污染情况调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为此,我国近些年在土壤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谱尼测试环境监测部门专家表示,新标准中的《土壤和沉积物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微波消解法》适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砷、铬、铅等17种金属元素总量测定的前处理,填补了我国当前土壤和沉积物分析技术体系中无相应国家标准的空白。该标准与传统的湿法电热板消解方式相比,有加热速度快、消解能力强、溶剂用量少、高效节能、选择性好、准确度高、通用性强、绿色环保等特点。另外,《土壤和沉积物硫化物的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硫化物含量,填补了我国土壤中硫化物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空白,具有灵敏度好、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等优势。
上述四项标准发布后,我国现行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达到64项,覆盖的目标化合物将达到280项,土壤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城市土壤修复市场快速增长,土壤修复行业可能会成为“十三五”期间发展空间最大的环保细分行业。据《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土壤修复行业市场空间高达4.6万亿元,且受环境治理的长期性要求,土壤修复行业有望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景气度,未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当前土壤修复面临困境
谱尼测试环境监测领域专家指出,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难度大、投入大、周期长,核心是要管控风险。因为土壤一旦被污染,完全清除干净及修复很困难,投入成本巨大。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相比,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较晚,还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尚无完整的产业发展链,刚刚起步也意味着市场空间很大。来自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达30%以上。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水平,十分缺乏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产业化成熟经验。加快实验室技术走向工程现场是改善我国土壤环境的迫切要求,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存在以下四大抑制因素。
第一,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土壤修复行业需具有专业知识水平高以及经验丰富的人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工程化才起步,缺乏修复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有实际经验的人才也极其缺乏。同时,技术特色突出的实力型修复企业也非常缺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
第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污染场地基础数据不全以及数据的公开性较差,对土壤修复行业的企业提供的信息较少,抑制了行业的发展。
第三,缺乏实用技术的专业设备。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大多采购国外成套设备,购置成本较高,维护成本高,无法体现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限制了很多技术的工程转化,从而抑制了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第四,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土壤修复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从业公司规模小、良莠不齐,整体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尚未形成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技术标准、市场机制、治理费用标准等都还不完善。由于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缺乏明确的检测、技术等相关标准,导致执法措施缺乏针对性,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3.市场完善尚需产业链多点发力
我国土壤污染严重,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除了防治政策持续加码外,在财政上设立了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土壤污染监测、防治、修复工作。
谱尼测试环境监测领域专家表示,土壤修复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的资金也很多,这就需要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多部门、多领域的密切合作。另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涵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成熟产业链,随着农业耕作制度的创新和优化,我国的土壤修复改良就会培育出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集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又一个新的增长极。